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5月13日上午,中心邀请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首批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D-06-04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XXD-2020-051)、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刘军老师进行了团体督导。
此次团体督导围绕复杂人格障碍心理案例展开深入研讨,督导过程中,中心老师汇报了一个极具挑战性心理案例。该案例中的来访者存在焦虑、抑郁、冲动、自伤行为等多种症状,有解离状态,且心智化水平较低。其依恋模式呈现混乱型、失序型,与他人缺乏情感链接,难以建立安全信任稳定的关系。刘军老师在督导中指出,面对这种类型的来访,传统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访者时存在一定局限,仅靠心理咨询难以稳定其状态,需要综合干预,从社会、生物、心理多维度着手。 对于此类来访者,重点需要考虑生物医学部分。虽然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直接治疗人格障碍,但可通过药物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和冲动性,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控制、改善睡眠。同时,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维度,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心理中心工作人员应与学院沟通,进行紧密的家校联系,将家长纳入治疗阵营,共同激发来访者的求治动机。

刘军老师提醒,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针对这类来访,在与来访者建立合作关系时,可采取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咨询期间的要求,如避免冲动、自伤自杀行为,按时配合治疗、完成家庭作业等,并要求来访者配合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此外,针对这类来访,在合作过程中也要遵循“三不”原则:不询问来访者感受、不鼓励其攻击性、不急于矫正或治疗,而是给予支持,进行稳定化干预。刘军老师还指出,家谱图这一系统式家庭治疗干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挖掘家庭中的问题与秘密,从立体全视域角度看待问题,明确问题并非来访者个人独有,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进而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此次团体督导活动为中心的专兼职老师和辅导员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通过对复杂案例的深入分析,中心的老师们拓宽了工作思路,提升了应对特殊心理问题的能力。未来,中心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不断强化专业团队建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支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