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看世界,也找自己”。俞祉清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断解锁着大学生活的多种可能。她拿着画笔,描绘着爱的传递,讲述着温暖与力量。2022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也为她的大学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俞祉清从小就喜欢美术,对她来说与美术相遇是终身浪漫的开始,选择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成就浪漫的途径。理论知识的积累是深入学习的开始,俞祉清不仅学习课内知识,她还不断向外汲取。俞祉清特别喜欢到处看展,她看展的种类不局限:陶艺展、雕塑展、平面展,不同种类的展览她都能从中获益与学习。俞祉清认为美术更重要的是学会接触生活不同的方面,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才能有更好的灵感赋予作品。而阅读是体会不同人生、获取创作灵感的最好方式,俞祉清特别钟情于绘画、设计、心理学等类别的书籍,在这些书中她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书中大篇幅的绘画作品、多种多样的设计元素也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手段。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俞祉清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我的机会。在认真完成好专业课程作业的同时,俞祉清也会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投到不同的比赛中。在一次印刷工艺课程上,张锋美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印刷创意比赛。在暑假期间俞祉清搜集了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进行观摩学习,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设计作品。假期时俞祉清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准备自己的作品,并寻求张锋美老师的指导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学到的知识就是自己的,课堂上专注学习,课下运用到比赛之中。将学习与比赛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在专业课上取得好成绩,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外比赛,获得实战经验。
俞祉清明白学习人文学科,尤其是美术学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领域,更需要坐得住,静下心来,细致阅读。四年的时光,“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到最后回眸看去,原来这些“无益之书”都早已化作甘霖细雨,滋润浸染了她精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将爱意传递,是俞祉清一直以来的行动准则,也是俞祉清参加上海春华秋实基金会志愿者的出发点。在上大学的过程中俞祉清了解到自己的学院跟上海春华秋实基金会项目有合作,他们对俞祉清提供的帮助不仅有资金,更有对她心灵上的安慰,在之后俞祉清便下定决心要加入到项目中去帮助其他人。刚进入团队的时候俞祉清心情十分忐忑,她是第一次与校外的老师对接工作,很害怕出差错。但好在老师们都很照顾她的情绪,遇到难题时,会与她一起想解决方法,让俞祉清感觉自己不是孤单一人,而是慢慢在融入志愿者这个大家庭。
而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俞祉清也想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大一刚入学,助学部的师兄师姐们为了让俞祉清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他们都十分热情地给她答疑解惑。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俞祉清希望也能服务其他需要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俞祉清向师兄师姐们学习,她工作时认真负责,带领团队时正确引导新人,协调好各项工作。在此期间,俞祉清多次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助学委员”等奖项。不仅如此,她也积极参加了各种公益类项目活动,无论是协助防疫工作,还是公益类设计大赛,她始终坚持在人群里坚持传递温情的火种。
“乡村如芥子之微,却是中华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俞祉清一直在思考:艺术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用艺术讲述乡土,是俞祉清找到的答案。俞祉清团队去到河源市源平县,她在团队中主要负责画墙绘。夏季的炎热潮湿让墙绘工作困难重重,但这并不会阻挡她美化乡村的热情。在画墙绘过程中,俞祉清团队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由于每个人色感不同,很难调出完全一致的颜色。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俞祉清还是没有调出正确的颜色。团队成员看到之后就会马上帮助她调色,直到调出所需的颜色。虽然烈日炎炎,但看到孩子们观赏墙绘后露出的笑脸,俞祉清就觉得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在三下乡结束后,他们接到了连平融媒采访的邀请。连平融媒对他们不畏辛劳、不惧烈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擦亮青年志愿者的时代底色的一系列行为,表示了赞扬和支持。
俞祉清在三下乡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画墙绘在技法上的经验,对艺术的认识也更加深刻:艺术是自我精神需求满足的表达。她了解到现在还有很多乡村隐藏在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这些乡村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结构来满足村民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填补物质生活的空缺。俞祉清认为艺术赋能乡村会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用艺术构建美的共感形式,体现时代风貌,让艺术与乡村携手打造美丽中国。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这句话一直鼓励着俞祉清不断前行,她认为无论事情好坏,它们都是只一个过程,最后都会过去。前路漫漫,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俞祉清也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锐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