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6年6月13日
高考越来越像一个节日。考前,学生撕书、吼楼,家长、教师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加油打气,商家则挖空心思从家长和考生口袋里掏钱;考后,感到终于“解放了”的学生们则开启了狂欢模式:聚餐、豪饮、唱歌、彻夜狂欢……据报载,有高考生甚至关闭手机彻夜不归,害得家长辛苦找了一夜。
在不少学生眼里,考后狂欢是每届高考生的保留节目,是一次成长仪式。如果不参加不但是一种缺憾,还会显得自己不合群,总之心里会“空落落的”。存在类似心理的,还有高校毕业生。有媒体报道,眼下大学里的毕业经济火爆,学生们忙着毕业拍照、旅行、吃散伙饭等,部分学生的花销多达几千甚至上万元。面对老师和家长“毕业消费要理性”的规劝,不少大学生给出了相似的理由——每届学生都是如此,身边的同学也都是如此。
和高考后的狂欢一样,大学生毕业时的种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从众心理。也就是说,虽然不是每名学生都对这种多年流传下来的“规定动作”有兴趣,或者有发泄情绪的心理需要,但看到别的同学都这么做,也就随波逐流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大学生是从众心理较为突出的群体,集中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择业等方面,并经常以班级、宿舍等为单位呈现。比如,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某高校一宿舍全部考研成功”等消息,一个宿舍的学生之所以集体努力考研,从众心理是其中不小的因素。
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迎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个人跟从大多数,一般是不错的,至少利益不会受到太大损害。这就是从众心理得以流行,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心理的根源所在。从众心理本身不能说是错的,也不一定会导致不良结果,但如果缺乏分析,不加独立思考,一味随大流,则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校园网贷近年来在大学里的风行,可谓大学生盲目从众心理的一个典型反映。最近,又有媒体关注这一问题,指出校园网贷风行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刻意迎合了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从众心理,网贷设置的门槛低、申请容易、来钱快等“优势”,让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佳、个人缺乏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也有机会享受到一些较为奢侈的物品,并进一步诱发其他学生的从众行为,从而在大学校园逐渐形成一股盲目从众的风气。校园网贷隐藏的陷阱,就这样成了一些大学生眼中的“馅饼”。
有人或许认为,高中生、大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或多或少存在从众心理和行为在所难免。其实,放眼教育圈,从众现象俯拾皆是,简直可说是一种流行病。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高考结束后,高校自主招生随即拉开大幕,一些突击性集训班受到追捧,12小时收费高达七千元。如此价格不菲的突击培训,真的有效果吗?真的物有所值吗?报道中提到,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和教育专家都明确表达了质疑和反对的态度。不少学生也现身说法,提出质疑,“好像讲了很多东西,不过好像也没学到什么”。但家长们的思维是一贯而直接的,“看到有别的家长都在给孩子报这种培训班,自己也就给孩子报了,不管效果如何,就是求个心安吧”。想想当下从幼儿园到高中,报班热经久不衰、花样迭出,家长们的从众心理可谓个中关键。
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它在教育领域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家长、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教育规律和本质的了解,缺乏理性思考的耐心和能力的结果,也是目标不明确、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表现。盲目从众一旦成为教育圈的流行病,绝不是什么好事,值得众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