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到来,
总是伴随着一股新鲜而又微妙的氛围。
教室里,
一张张新面孔,
似乎都在诉说着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很多同学来说,
这股兴奋之中也夹杂着一丝不安。
a:天呐,开学要上台自我介绍,我站到讲台上,同学们会不会很关注我的外貌衣着啊,我有点紧张了。
新学期的到来
携带着无限可能与希望,
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挑战与考验。
我们或许会感受到内心的波动,
交织着期待与一丝丝忐忑不安。
有些人或许会面临外貌上的压力,
也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我们常常在心中构筑起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反射的是他人的目光,
它让我们在意起外界的评价,
生怕给别人留下不理想的观感。
这种过度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
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客体化”的表现。
一、“客体”是什么?
正常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自体”,而且也只有一个,除了我们之外的万事万物都是客体。
二、“客体化”是什么?
“客体化”指的就是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世界里的自体,将自己放置在了“客体”的位置上。 在“点红实验”中,研究人员会在婴儿的额头上贴一个小红点,然后让婴儿面对一面镜子。如果婴儿尝试触摸镜子中的红点而不是自己额头上的红点,这表明婴儿还没有发展出自我的概念,而是把镜子里的形象当作了一个独立的客体。
同样,当我们将一个人客体化时,我们也是在忽略这个人作为主体的存在,而只是关注于他们的某些特征,就像婴儿把镜子里的形象仅仅看作一个物体一样。
三、“自我客体化”是什么?
自我客体化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和罗伯茨于1997年提出。自我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意味着过分强调身体的外在而忽视了身体本身的功能性,即过分强调外在而忽视内在。它让我们以第三者的观察视角来看待自己,只强调我们的工具性,比如我们是不是足够努力、是不是外表足够吸引人;而忽视了我们的人性特征,我们也有尊重自己内心声音的需要。
四、那些习惯了自我客体化的人,可能会有下面这些行为特征:
1.过度关注外部认可和评价
2.忽视内在体验和需求
3.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
4.寻求外部的认可和成功
5.缺乏内心的满足和平衡
为了破除自我客体化,不再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评价,
我们可以从下面3件小事做起。
1.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
学着自己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现,尤其是提升自我价值感、配得感,从而减少对外部认可的依赖。
2.正念练习
培养对内在体验的觉察和接纳,从而减少对外部评价的过度关注,减少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
3.认知重构
学会识别和纠正认知扭曲。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判,可以帮助个体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减少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
在这个充满评价的世界里,
让我们勇敢地回归自我主体性,
不再迷失于外界的声音之中。
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
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孙惠梅.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及干预[D].青海师范大学,2023(02).
[2]魏一帆,唐辉,.正念训练对自我客体化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1,(07):402-410.
[3]吴壹荷,肖少丹,林愉,梁嘉运,张宝燊,黄伟伟,.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J].心理月刊,2022,(0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