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科普】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

发布时间:2024-10-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相对剥夺感带来的心理失衡,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明明刚刚还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

但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朋友圈时,

突然就觉得自己好像少了点什么?

仿佛原本拥有的幸福“被偷走”了?

无论是看到身边的同学晒出令人艳羡的offer

还是好友度假的精美九宫格,

在比较的瞬间,

那种莫名的失落感会开始侵蚀原本的幸福。

这种感觉或许看似是偶然的情绪波动,

其实,有可能是相对剥夺感在作祟。


一、什么是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 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这种不利的感知并不是来源于绝对条件劣势,而是来源于与他者对比的结果。换句话说,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且这样的比较常常类似群体之间进行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人们的一个基本动机,我们需要通过和他人进行比较来获知自我和外部环境信息,接触他人相关信息就会诱发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依据比较对象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上行社会比较(与优于自己的个体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个体比较)我们所讨论的相对剥夺感就是由上行比较引起的。


  你可能会好奇,是什么让我们产生相对剥夺感?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看不惯别人过得更好吗?其实,背后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深入了解一下那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二、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因素

1. 个人因素

①人格特质

      Crosby通过系统归纳认为两种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体的相对剥夺感水平一是外控型人格特质内控型(self-blame)的人往往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因而相对剥夺感较低;相反,外控型(fate-blame)的人往往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他人或外部环境,因而相对剥夺感较高。二是个体的成就需要,个体的成就需要越低,相对剥夺感就越弱;相反,成就需要越高,相对剥夺感就越强

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掌控或改变现状时,会更容易产生无力感和相对剥夺感。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缺乏完成任务的信心,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更容易将其与外部因素联系在一起,也就更敏感于一般人所感知到的“剥夺”。


③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相对剥夺感的产生还与个体的期望密切相关。当个体对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有较高的期望,但现实却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心理上的落差就会引发剥夺感。这种心理失衡会放大个体对现状的负面感受。


2. 社会因素

①社会规范与文化

  社会中的文化价值观、成功标准以及幸福的定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在强调竞争和物质成功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通过外在成就来衡量自我价值,这样的环境无形中加剧了剥夺感。而在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内在幸福感的文化中,相对剥夺感则可能较为弱化。

②媒体与社交网络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他人分享的“美好生活”。然而,这些被展示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的“高光片段”,这种不平衡的信息传播容易激发个体的上行比较,加剧相对剥夺感。


社会支持系统

  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感受到的孤立无助感会加剧,进而加深相对剥夺感。相反,有强大社会支持网络的人则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减少剥夺感带来的心理失衡。


三、如何看待相对剥夺感?

1. 影响心理健康:

      ZhangTao(2013)5925名中国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相对剥夺感与精神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与抑郁、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越强,其抑郁水平越高,经历自杀意念的可能性越高。


2. 影响社会适应:

  相对剥夺感不仅会削弱自尊、降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相对剥夺感常常伴随愤怒和挫败感,容易激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或反社会行为;而为了应对剥夺感,有些人会选择逃避,借助酗酒滥用药物赌博等方式来暂时缓解情绪,甚至逐渐与社会隔绝,走向边缘化。


四、如何应对相对剥夺感?

自我觉察与自我接纳:

  认识到相对剥夺感是由社会比较引发的主观体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心态。学习接纳自己的不足,同时减少过度的社会比较,是降低剥夺感的有效途径。


合理设定期望:

  期望过高会导致剥夺感的加剧,因此设定合理的目标能够让个体更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眼高手低”往往会我们感受到巨大的落差感从而对自我丧失信心。

③培养内在满足感:

  重视个人内在的成长和成就感,而不是单纯通过外在的物质、地位来衡量成功,这样可以减少剥夺感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幸福如一片宁静的湖泊,

唯有心境平和时才能映照出最美的风景。

而频繁的比较,却如同投石入水,

搅乱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层层波纹将原本满盈的幸福感吞没。

与他人攀比,

只会让我们迷失在虚幻的影像中,

忘却了自身拥有的快乐。

请停下脚步,放下比较,

用心体会当下的美好——

因为真正的幸福,

早已在你心中驻足。


References:

[1]马皑.(2012).相对剥夺感与社会适应方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学报(03),377-387.

[2]李珊珊. (2019).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攻击性的影响: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 (Doctoral dissertation, 吉林大学).

[3]熊猛叶一舵.(2016).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心理科学进展(03),43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