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科普】 搬不动的山,那就攀登上去!

发布时间:2025-02-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这句五年前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台词

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每个观众的心坎上

电影里,当大家目睹陈塘关被屠

第一反应便是将矛头指向申公豹

五年前那回旋镖的记忆

瞬间成了 “定罪” 的铁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成见如同地质运动形成的断崖,

将人类认知切割成互不相通的板块。

影片里,哪吒被视为魔丸转世

打从出生就被贴上 “邪恶” 的标签

无论他如何努力想要证明自己

换来的却总是乡亲们的恐惧与排斥


申公豹因为是豹子精出身

即便法力高强、兢兢业业

在元始天尊眼里

依旧是上不了台面的存在

仙位总是与他失之交臂

还有那些无辜的妖怪

只因生来是妖,便被众人喊打

哪怕从未做过坏事

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

都在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 成见,无处不在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01



图片    

什么是晕轮效应

图片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是指人们看待人事物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在晕轮的影响下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这种推断缺乏全面和客观的分析,简单来说,就是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02




图片    

为什么会产生晕轮效应

图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晕轮效应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大脑的 “偷懒” 机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脑为了提高效率,就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捷径,根据有限的信息快速对事物做出判断。五年前,我们看到申公豹所作所为便认定他是世俗定义中的“恶”,而今天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妖非恶、仙非善。

晕轮效应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让我们看到的世界不再真实。镜像神经元赋予我们快速判断的能力,但同时赋予了我们认知局限,形成了人类智慧生长中的裂痕。

更为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不仅会因晕轮效应而对他人产生成见,同时也极有可能沦为他人成见的无辜受害者。在他人被晕轮模糊的视线中,或许有一天我们自身的真实形象也在不经意间被扭曲、被误解,那些本不属于我们的标签,就那样被强行贴附,使我们在他人的目光中承受着无端的压力与委屈 。





03




图片    

我们该如何避免

被晕轮效应牵着鼻子走呢?

图片  

晕轮效应,其实质是提醒我们看待事物不应以偏概全,造成错误认知。同时,也提示我们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切不可因其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①自己得到称赞时,不可自大;而应保持冷静头脑,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

②自己受到批评时,不可自卑;而应真实客观来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对待他人和事物,亦应如此,在成见断崖边缘保持清醒认知的勇气。



正如哪吒所说

“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我们不应被他人的成见所束缚

更不应成为晕轮效应的囚徒


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进化历程中“成见”从未缺席

既然搬不动这座大山

那人类的智慧便不是移山,而是攀登!

我们如是山的囚徒

那必然也是山的塑造者!




——晕轮效应